智能技術是泡沫嗎? 只在口沫中的就是。
智能技術最大的效用,就在提升效率,生產力、以及安全性。增益既有的產品價值,擴張新的銷售管道或是客戶。
過去一年與 Synology 群暉科技 合作的使用者照片物件、場景、人臉辨識技術已經正式deploy到群暉的NAS跟手機中。不限在具有GPU的硬體,因為辨識引擎也經過設計優化。
相關過程也在 二月六號的「TechNews科技新報」的專題報導「搞定關鍵模型,台灣NAS 廠商一年內將AI 導入商用」。
為什麼?照片管理功能對群暉還有他的客戶群是「剛需」,因為使用者相當大量的資料是照片。
『「很令人興奮的產學合作經驗,群暉在深度學習技術從無到有,甚至目前各項視覺辨識指標都達到世界級的水準。」』
這不是恭維,透過嚴謹的研究過程,更能掌握核心技術深度,還有產品化繁瑣細節,並逐漸擴充到其他受惠於智能技術的產品線。
不只是群暉,最近另一家台北的系統廠,也是從無到有,建立了即時人臉辨識的引擎,經過與某國際大廠PK之後,領導階層才意識到自己團隊這一年來建立的堅強實力;目前也在公司內部數千人的場域進行PoC,進行產品化。
『對欲導入視覺辨識等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,徐宏民提出三點建議,首先是相信台灣具有相關領域世界級的技術研究能量;其次是確保高階主管對深度學習等技術的認可並願意投資;最後是將深度學習等技術放到產品藍圖,而非只是單純做研究。』